这样的销售量,在此时而言已经很夸张了!

    此时信息流通不畅,读书人群体又小,如果再考虑到有些人会买不到书而选择借书、抄书,潜在的群体就更庞大了。

    然而这才多久啊,商道萧条的深冬居然有人特意下订单!而且据吴轲解释,这位蜀中来的商贩,别的货物都不要,是专门来贩《战国论》的,有多少要多少——如果《梁祝》和《饮水集》有货,他也收!

    显然这个商人已经看出印刷书籍大有可为了!

    “无论是《战国论》,还是《梁祝》、《饮水集》都不愁发卖,如今订单来了,都得加紧加印。”吴轲禀告了这方面的最新消息。

    “阿轲你照章办理就是了唔,《战国论》优先。”这是好事,既能赚钱,也能提高自己的声望,还能为印刷术打广告,许盈自然不会拒绝。

    然后结果就是,接下来这段时间里,《战国论》多次加印对于此时的人来说,他们不一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除了《论语》、《尚书》这类经典外,《战国论》迅速成为了当代普及度最高的一本书之一!

    同时代的书,哪怕是比《战国论》早出现几十年,还是名士所作,常常也就是在一两个小圈子里传播。而积累几十年、上百年的知名度,到如今甚至不如《战国论》一个冬天!这在《战国论》横空出世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名望这种东西,就是有足够多的人给自己说好话,支持自己,成为自己的拥趸。而‘名望’,先‘名’后‘望’,就是要先有足够的人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的人越多,就越能筛出支持自己的人。

    当《战国论》让足够多的人读到时,许盈获得了自己这辈子的第一笔声望。

    虽然以前也有‘神童’之名,有人编写《世说新语》之类的书的话,自己小时候的轶事也能挑一两件录入但这和现在的声望又是截然不同的。

    过去,许盈的名字最多就是让相好人家茶余饭后提及,只当是花边新闻了。现在,等于是登上了正式新闻版面,还是此时最有排面的学术、政经板块!

    对于让自己扬名这件事,许盈比过去更有紧迫感了——过去,他还觉得这件事可以慢慢来,反正自己还年少,他最大的资本就是还有时间。但现在他不能这样想了,洛阳接连传来的消息让他明白,时局瞬息万变,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他准备了。

    所以现在的许盈更在意《战国论》印刷、贩卖之后的影响然而即使许盈再如何在意,也有些低估了《战国论》的影响力。

    主要是许盈对印刷术对传播的影响,以及《战国论》的质量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

    此时的书籍传播,靠的是传抄,可想而知其效率有多低下!雕版印刷术却是一下将传播力解放了出来。眼下别说是《战国论》这样的作品了,就算是相对没那么好的作品,只要有可观之处,推广范围大了,也必然有一批人欣赏。

    至于《战国论》的质量,除了许盈自己确实非常用心,也很有些天赋外,也是上辈子的所见所知给予了他支持。

    充足的史料、全面的论点、扎实的论据以这个时代来说是这样的、独特的观点、磅礴的行文风格这些都让《战国论》迅速圈粉。

    读《战国论》的人不一定每个人都知道许盈,见书上作者落款是许盈的名字,还当他是个热血未凉的中年人——一时之间,很多人以他为偶像,研究《战国论》中所说的强国之法、衰败之因。

    然后再看如今国家情形,有人打算从书中学,寻求强国之道。也有人纯粹就是做分析工作,借书中的例子分析如今国家的问题还真是一分析一个准!原本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都空前明晰起来。

    也不是没人知道许盈如今只是个少年,但在短暂的惊讶、不适之后,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原因‘脱粉’。他们又不是为了许盈才觉得这书好的,既然觉得这书好,也不会因为是许盈写的而拒绝。

    许盈不知道,如今他也算是一朝成名天下知了!相比起风头正盛的名士,他缺的只有时间的积累年龄也是个不小的缺憾,在大众观念里,年纪太小意味着不稳定、不可靠。

    不过就算知道《战国论》到底带来了多大的声望,许盈也只会觉得安心最近的他因为洛阳方面的变局,十分不安。想不到能做些什么的他只能尽量补强自己,也算是以不变应万变了。

    而补强自己的方式也不过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提高自己的声望,这能增强影响力,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护身符。另一个则是物质上的准备,尽量收拢财货,特别是粮食——深冬做不了什么,但是开春之后的耕种已经在计划中了!

    更多的农田,更精细的耕种在乱世之中,没有什么比粮食更加□□了。